一個行業的發展時期會產生很多企業,但曾經做得大及最后能做大做強的卻不到百分之一,一個區域也有很多同行業的經銷商,但做得順風順水的也就十分之一左右。一句話,為什么大多數老板都做不大呢?
企業的發展,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經銷商流通企業,從宏觀上來說,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是企業的比較競爭力。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推動你企業發展的根本性的決定性的優勢,這個優勢是你企業獨有的,其它競爭對手無法復制或即使復制了也不能像你這樣做得好的一種力量,如娃哈哈的渠道,可口可樂的品牌。而比較競爭力則是兵戎相見時,你能在本場較量戰勝對方的優勢,如八路軍、解放軍的夜戰能力和長途奔襲能力。因此,一個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勝,不但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且還要有短兵相接時的比較競爭力。如果大家都談不上核心競爭力,也突出不了比較競爭力,即企業同質化老板同質化,那么大家的處境也就只有一種結局——做不強也做不大——就和車間里的普工一樣,技能同質化心態同質化決定了他們的薪酬也趨于同等化。
那么,老板同質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腦子同質化
定位決定地位,思路決定出路,老板同質化的首要表現在于老板們的腦子同質化,即做不大的原因,在于大家的思維模式和決策習慣同質化,如肩上扛著品牌大旗心里打著小算盤,以及樂于小打小鬧,希望以小的投入來獲得較大的回報,從沒想過以大的投入來換取更大的回報——不知大家有沒想過,當我們為某些大品牌的航天營銷、借勢營銷所帶來的巨大效益而傾倒的時候,千萬別忘了,他們在切入點上的選擇,以及在制造和傳播這一亮點上所花的代價又有多少企業敢這樣大手筆操作?難道其它的企業沒這樣想過嗎,我相信大多數的企業都想過,但僵化的思維模式和決策習慣最終會迫使他們放棄這種操作手法,因為大家不習慣這樣大手筆操作。
曾看到一位記者到各建材市場專訪的文章,問當地的經銷商哪個品牌賣得好,大家都說是XX品牌,原因是這個品牌在當地的廣告做得多,我們這里的老百姓只認廣告。而到另一個市場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當地的經銷商回答:“以前我家還賣得不錯,最近新開了一個某某品牌,廠里支持很大,又是大做廣告,又是大搞活動,生意基本上都被他搶去了,不像我們,廠里一點支持也沒有”。
“不像我們,廠里一點支持也沒有”,所以我也不去投入,這是大多數老板的想法,但這是被別人搶走客戶的理由嗎?明明知道競爭對手的廣告做得多就賣得好,為什么自己不投廣告呢?明明看見別人搞活動賣了不少貨,為什么自己不掏錢搞活動呢?投廣告搞活動是需要花錢,但多次廣告及活動后產生的效益會讓你賺得更多,既然你能賺錢,還非得等廠里支持才做嗎?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