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5pprt"></p>
    <p id="5pprt"></p><noframes id="5pprt"><ruby id="5pprt"></ruby><pre id="5pprt"><ruby id="5pprt"></ruby></pre>
    <ruby id="5pprt"></ruby>
        <pre id="5pprt"><ruby id="5pprt"><var id="5pprt"></var></ruby></pre>

              <pre id="5pprt"></pre>
                <cite id="5pprt"><b id="5pprt"><thead id="5pprt"></thead></b></cite>
                <pre id="5pprt"></pre>
                繁體中文    設為主頁 | 加入收藏 | RSS訂閱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首頁 | 會員之家 | 每日一課 | 熱點聚焦 | 工作動態 | 走進協會 | 企業戰略 | 科技智庫 | 解難答疑 | 活動集錦 | 服務站臺 | 現代經濟觀察
                     您現在的位置: 江蘇企業網 >> 科技智庫 >> 研究成果 >> 正文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來源:江蘇企業網 點擊數:5590 更新時間:2017-12-06 責任編輯:高芳  【字號:小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江蘇省企業發展工程協會大數據部

                 

                2016-2020

                 

                  

                目    錄

                第一章      發展背景.......................................... - 1 -

                一、全球大數據發展現狀..................................... - 1 -

                二、從大數據到智能經濟大浪潮............................... - 5 -

                第二章      發展現狀.......................................... - 8 -

                一、   我國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概況............................. - 8 -

                ()   大數據產業總體現狀....................................... - 8 -

                ()   國家級大數據綜合實驗區.................................. - 13 -

                ()   我國重點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模式分析........................ - 14 -

                三、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概況.............................. - 17 -

                三、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的機遇與挑戰........................... - 20 -

                第三章      發展定位及目標................................... - 22 -

                一、   發展定位........................................... - 22 -

                二、   發展目標........................................... - 23 -

                第四章      大數據產業生態系統............................... - 26 -

                一、國家級產業基地........................................ - 26 -

                二、大數據產業生態........................................ - 28 -

                第五章      大數據基礎產業................................... - 30 -

                一、大數據............................................... - 30 -

                ()   產業現狀................................................ - 30 -

                ()   發展目標................................................ - 32 -

                ()   關鍵項目................................................ - 33 -

                ()   招商地圖................................................ - 35 -

                二、云計算............................................... - 36 -

                ()   產業現狀................................................ - 36 -

                ()   發展目標................................................ - 37 -

                ()   關鍵項目................................................ - 38 -

                ()   招商地圖................................................ - 39 -

                三、物聯網............................................... - 40 -

                ()   產業現狀................................................ - 40 -

                ()   發展目標................................................ - 42 -

                ()   關鍵項目................................................ - 43 -

                ()   招商地圖................................................ - 45 -

                第六章      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 - 46 -

                一、   傳感器件........................................... - 47 -

                ()   產業現狀................................................ - 47 -

                ()   發展目標................................................ - 48 -

                ()   關鍵項目................................................ - 49 -

                ()   招商地圖................................................ - 53 -

                二、   智能終端........................................... - 57 -

                ()   產業現狀................................................ - 57 -

                ()   發展目標................................................ - 58 -

                ()   關鍵項目................................................ - 58 -

                ()   招商地圖................................................ - 61 -

                三、   智能設備........................................... - 63 -

                ()   產業現狀................................................ - 63 -

                ()   發展目標................................................ - 64 -

                ()   關鍵項目................................................ - 65 -

                ()   招商地圖................................................ - 67 -

                四、   人工智能........................................... - 70 -

                ()   產業現狀................................................ - 70 -

                ()   發展目標................................................ - 72 -

                ()   關鍵項目................................................ - 72 -

                ()   招商地圖................................................ - 75 -

                五、   智能軟件........................................... - 81 -

                ()   產業現狀................................................ - 81 -

                ()   發展目標................................................ - 82 -

                ()   關鍵項目................................................ - 83 -

                ()   招商地圖................................................ - 86 -

                六、   3D打印............................................ - 88 -

                ()   產業現狀................................................ - 88 -

                ()   發展目標................................................ - 90 -

                ()   關鍵項目................................................ - 90 -

                ()   招商地圖................................................ - 94 -

                第七章      大數據應用產業................................... - 96 -

                一、智慧城市............................................. - 96 -

                ()   產業現狀................................................ - 96 -

                ()   發展目標................................................ - 98 -

                ()   關鍵路徑............................................... - 100 -

                ()   招商地圖............................................... - 102 -

                二、智慧農業............................................ - 103 -

                ()   產業現狀............................................... - 103 -

                ()   發展目標............................................... - 104 -

                ()   關鍵路徑............................................... - 105 -

                ()   招商地圖............................................... - 106 -

                三、電子商務............................................ - 107 -

                ()   產業現狀............................................... - 107 -

                ()   發展目標............................................... - 108 -

                ()   關鍵路徑............................................... - 109 -

                ()   招商地圖............................................... - 110 -

                四、數字文創............................................ - 110 -

                ()   產業現狀............................................... - 110 -

                ()   發展目標............................................... - 111 -

                ()   關鍵路徑............................................... - 112 -

                ()   招商地圖............................................... - 113 -

                五、智能電網............................................ - 114 -

                ()   產業現狀............................................... - 114 -

                ()   發展目標............................................... - 115 -

                ()   關鍵路徑............................................... - 116 -

                ()   招商地圖............................................... - 117 -

                第八章      空間布局........................................ - 118 -

                一、   整體布局.......................................... - 118 -

                二、   產業布局.......................................... - 119 -

                三、   特色小鎮.......................................... - 125 -

                第九章      保障措施........................................ - 127 -

                一、人才保障............................................ - 127 -

                二、金融保障............................................ - 130 -

                三、招商保障............................................ - 133 -

                四、組織保障............................................ - 136 -

                五、政策保障............................................ - 137 -

                六、環境保障............................................ - 139 -

                七、標準制定............................................ - 141 -

                附錄1 招商地圖匯總........................................ - 143 -

                附錄2 目標體系簡表........................................ - 164 -

                附錄3 重點產業與關鍵任務簡表............................... - 167 -

                附錄4 我國知名大數據產業園區名錄(部分).................... - 169 -

                 


                 

                圖表目錄

                圖表 1 大數據全球重視度分布圖....................................... - 2 -

                圖表 2 2014-2020年全球大數據市場規模................................ - 4 -

                圖表 3 2014-2020年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 - 4 -

                圖表 4 智能革命的發展歷史........................................... - 6 -

                圖表 5 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區域性競爭格局............................. - 8 -

                圖表 6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發展定位.................................... - 22 -

                圖表 7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發展目標.................................... - 24 -

                圖表 8 鹽城大數據重點產業選擇...................................... - 27 -

                圖表 9 鹽城大數據產業生態系統...................................... - 29 -

                圖表 10 大數據基礎產業生態子系統................................... - 30 -

                圖表 11 大數據人才招聘學歷分布..................................... - 32 -

                圖表 12 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生態子系統............................... - 46 -

                圖表 13人工智能感知應用結構體系.................................... - 71 -

                圖表 14 全球傳感設備市場發展概況................................... - 84 -

                圖表 15 打印產業結構體系........................................... - 89 -

                圖表 16 大數據應用產業生態子系統................................... - 96 -

                圖表 17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整體布局原則............................... - 119 -

                圖表 18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產業分布圖................................ - 120 -

                圖表 19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核心啟動區分布圖.......................... - 121 -

                圖表 20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核心區(創新創業區)分布圖................ - 123 -

                圖表 21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入駐企業、項目分布圖...................... - 122 -

                圖表 22 鹽城大數據學院人才引進與培育.............................. - 128 -

                圖表 23 鹽城大數據創新產業基金.................................... - 132 -

                圖表 24 鹽城大數據產業招商地圖簡表................................ - 134 -

                圖表 25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組織保障機制.............................. - 136 -

                 

                 


                 

                第一章       發展背景

                一、全球大數據發展現狀

                 隨著新一代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人類產生的數據量正在呈指數級增長,大約每兩年翻一番,而且這個速度將在2020年之前會繼續保持下去。這意味著人類在最近兩年產生的數據量相當于之前產生的全部數據量。到2020年,全球數據將達到40ZB,如果把它們全部存入藍光光盤,這些光盤和424艘尼米茲號航母重量相當。

                在此情況下,數據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近年來,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將開發利用大數據作為奪取新一輪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抓手,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戰略規劃和配套法規來促進大數據應用與發展,致力于利用大數據來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2010年,美國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PCAST)向奧巴馬和國會提交的《規劃數字化的的未來:美國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給總統和國會的報告》指出,大數據技術具有重要戰略價值,而聯邦政府對其研發投資不足,建議聯邦政府“制定一個應對‘大數據’的戰略”。此后,奧巴馬政府著手采取了一系列主題為“我的大數據”(MyDataInitiatives)的倡議和措施,分別為2010年發起的《“藍紐扣”計劃》、2012年發起的《“綠紐扣”計劃》、2012年發起的《“我的學生數據”計劃》和2014年發起《“創建副本”計劃》,旨在促進美國人可以更安全地獲取他們的個人數據,從而更好地處理他們私人領域的申請活動和服務。20123月,美國投資2億美元啟動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該計劃涉及國防部、能源部等6個聯邦政府部門,用以大力推進大數據的收集、訪問、組織和開發利用等相關技術的發展,進而大幅提高從海量復雜的數據中提煉信息和獲取知識的能力與水平。政府對大數據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更加重視,20145月,美國發布的白皮書《大數據:抓住機遇,守護價值》提出:“大數據正在改變世界。但是它并沒有改變美國人對于保護個人隱私、確保公平或是防止歧視的堅定信仰!

                 

                 

                 

                 

                歐盟于201112月公開頒布了《開放數據戰略》。它以開放數據為核心,以創新、增長和透明治理為引擎,將重點加強在數據處理技術、數據門戶網站和科研數據基礎設施三方面的投入,旨在歐洲企業與市民能自由獲取歐盟公共管理部門的所有信息,建立一個匯集不同成員國以及歐洲機構數據的“泛歐門戶”。目前,歐盟正在研究制定數據價值鏈戰略計劃,以實現數據的最大價值,尤其是所謂的“大數據”,重點是通過一個以數據為核心的連貫性歐盟生態體系,讓數據價值鏈的不同階段產生價值。數據價值鏈戰略計劃包括開放數據、云計算、高性能計算和科學知識開放獲取這四大戰略,遵循的主要原則是:高質量數據的廣泛獲得性,包括公共資助數據的免費獲得;作為數字化單一市場一部分,歐盟內數據的自由流動;尋求個人潛在隱私問題與其數據再利用潛力之間的適當平衡,同時賦予公民以其希望形式使用自己數據的權利。

                20126月,日本IT戰略本部發布電子政務開放數據戰略草案,邁出了政府數據公開的關鍵性一步。為了確保國民方便地獲得行政信息,政府將利用信息公開方式標準化技術實現統計信息、測量信息、災害信息等公共信息,在緊急情況時可以較少的網絡流量向手機用戶提供信息,并盡快在網絡上實現行政信息全部公開并可被重復使用。20127月,日本總務省ICT基本戰略委員會發布的《面向2020年的ICT綜合戰略》(草案)提出,“提升日本競爭力,大數據應用不可或缺”,戰略將重點關注“大數據應用”。20136月,安倍內閣正式公布了新IT戰略——《創建最尖端IT國家宣言》,全面闡述了20132020年期間以發展開放公共數據和大數據為核心的日本新IT國家戰略,提出要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最高水準的廣泛運用信息產業技術的社會”。

                 

                 

                 

                20159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各級政府積極響應號召,開始向眾多領域開放數據。過去十多年來政府投資進行了大量電子政務及信息化工作,后臺積累了大量數據,而這些數據和公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開放數據對現在流行產業的大數據起到良好的催化劑作用,降低了大數據中的獲取成本。

                 

                 

                 

                2015年,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已達1105.6億元,較2014年增長44.15%。其中,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軟件和大數據應用分別占比64.53%、25.47%10%。目前已有42家計算機行業上市公司披露了2016年上半年報業績預告,平均增速中位數為15%。從細分領域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子板塊平均增速中位數為65%。隨著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率先起步,并帶來數據分析、數據源、數據安全環節的發展。在基礎設施方面,數據中心、服務器等領域近年來快速增長。

                隨著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數據分析成為了可能。數據分析服務在整體產業收入的占比也代表著大數據市場發展的成熟度。當前數據分析服務在國內大數據產業中的占比仍保持較低水平,為24%。這和全球市場的數據分析服務占50%比例存在明顯差異,國內市場發展整體滯后于全球市場,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020年,我國將成為全球大數據中心,未來5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將超過50%,到2020年中國的數據總量將占全球數據總量比例的20%,成為世界第一數據資源大國和全球數據中心。

                二、從大數據到智能經濟大浪潮

                以德國工業4.0為代表的第四次“智能革命”是智能經濟大浪潮的明顯標志。與前三次工業革命相比,“智能革命”從根本上變革了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模式,是最具顛覆性影響力的一次變革。

                工業革命1.0

                18世紀末期始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葉結束。這次工業革命的結 果是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了以工業以及機械制造 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

                工業革命 2.0

                第二次工業領域大變革發生在20世紀初期,形成生產線生產的階段。通過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的新模式。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電子工程和信息技術充實到工業過程之中,實現了生 產的最優化和自動化。

                工業革命3.0

                第三次工業革命始于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過程高度自動化。自此,機械能夠逐步替代人類作業。

                 

                圖表 4 智能革命的發展歷史

                 

                從工業革命的發展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的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的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自動化的革命,而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智能化的革命,是智能經濟發展的標志。因此,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生產效率”的提升,是生產方式的改變,是由“量變到質變”引起的“從規;骄珳驶钡纳a力的極大提升,帶來的是人服務機器到機器服務于人的本質變革。

                以工業4.0為起點的第四次“智能化革命”使得人們具有賦予機器“智能”的能力,是一種“智能”的創造。在“智能化革命”時代,決定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不是一般的信息和知識,而是新知識和高智力。高技術特別是智能技術使高智力成為高生產力,改變產業結構,也改變生產形式,以致改變一直以直接勞動為基礎的社會構成。

                大數據正是打開智能經濟浪潮的一把關鍵鑰匙。有數據表明,至2025年,我國智能經濟整體規模將達到190萬億元,要想把握這一經濟浪潮,不被這場顛覆變革淘汰,就必須緊抓大數據這一核心“工具”,這才是鹽城要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的意義所在。

                大數據是智能經濟的重要基石,智能經濟是大數據的最大應用,為此規劃內容必須從狹義大數據擴展到廣義大數據。

                 


                 

                第二章       發展現狀

                一、         我國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概況

                (一)           大數據產業總體現狀

                隨著智慧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大數據區域競爭格局漸漸成形,區域產業集聚已成常態。

                 

                 

                 

                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至今,已經漸漸形成以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并駕齊驅”的發展態勢。

                2014年,京津冀地區涌現出一批領先企業和初創企業,在數據獲取、數據儲存、數據分析、數據應用以及數據安全等方面不斷推出大數據相關的技術和產品,基本實現從產品到服務的產業鏈覆蓋,協同效應初步顯現。進一步地,由北京牽頭打造京津冀地區大數據走廊,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和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北航、清華和中科院等高校已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設立大數據相關專業,加速大數據人才培養。在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專業機構通過聯盟等多種方式加強聯合,產業協同創新氛圍初步形成。

                隨著數據資源的豐富,大數據應用需求的不斷提升,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大數據與各行業的融合發展,上海市在大數據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樣,南京依托智慧城市建設,與百度、阿里等企業深入合作,推動大數據在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領域應用發展。杭州利用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優勢、龍頭企業帶動和數據開放的扶持政策,使大數據發展與云計算有機結合,成為當地信息經濟發展的新增力量。

                廣東省在20142月成立全國第一個大數據管理機構——廣東省大數據管理局,在年中確定了大數據應用示范工作,公布推薦示范項目名單,12月份發布了《廣東省大數據發展規劃(2015-2020年)》征求意見稿。廣東省依托“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建設國家大數據研究中心,研發突破大數據關鍵核心技術;發揮騰訊等公司的帶動作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應用;廣東省地稅局用大數據推動管理現代化轉型,檢察院依靠大數據捕捉線索,交通部門應用大數據進行交通管理。廣東省大數據的政策環境、技術研發、龍頭企業引領、行業應用等協同發展、互為支撐,推動產業進入良性循環。

                2014年初,貴州省出臺《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規劃綱要(2014—2020年)》和《關于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提出將大數據作為重點扶持的新支柱產業。貴安新區和貴陽市也出臺相關政策措施。貴州省通過與國內其他園區、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積極引進大數據企業、互聯網龍頭、軟件服務商,2014年簽約大數據及關聯重點項目150余個,簽約金額超過1400億元,京東、中興、華為、惠普、富士康、世紀互聯等數據基地及相關項目已啟動建設。三大運營商各自的數據中心建設一期工程在年底交工使用,大幅提升貴州省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使用能力。 

                2014年,重慶已在中上游打下堅實基礎,大數據產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14年,重慶市先后與阿里巴巴、九次方大數據、華碩云端和東華軟件等公司開展戰略合作,積極引進中興、惠普、法國源訊、日本NEC跨國企業等國內外行業巨頭數十余家。億贊普、蘇寧、方欣科技等10多家公司與仙桃數據谷簽署了入駐協議。重慶市在民生服務、城市管理、行業應用及外包服務等重點領域開展大數據示范應用,以示范應用引領產業快速發展。 

                2014年,武漢市政府出臺《武漢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8)》。光谷云村和左嶺大數據產業園完成規劃設計及主要招商引資工作,并啟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一批企業入駐。武漢政府開放數據平臺在年內建成,首批33部門520個數據集向公眾開放,2015年實現公眾查詢、下載等服務功能。武漢大學成立大數據工程碩士專業,加速大數據人才培養。

                如此競爭格局下,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想要異軍突起、迎頭趕上,必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巨大的機遇。目前,大數據市場的競爭存在著一些特征,如下:

                1、規模增速略有提高,我國大數據市場全球占比增加

                2015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增長迅猛,但與全球市場增速仍有不小的差距。全球大數據市場規模增速在未來幾年呈現持續緩慢下降的趨勢,而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增長速度在逐步提升。隨著我國大數據快速發展,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在全球大數據市場規模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并最終與全球增速保持同步。

                2、互聯網企業表現強勢,國際競爭越顯劇烈

                2014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互聯網企業抓緊布局大數據領域,紛紛推出大數據產品和服務,搶占數據資源。傳統IT企業開始嘗試涉足大數據領域,其產品和服務多是基于原有業務開展,未能撼動互聯網公司的領先地位。

                初創企業受限于數據資源和商業模式,還要面對互聯網企業的并購行為,競爭實力尚顯不足。由于我國大數據領域的產業供給遠小于市場需求,且已經出現的產品和服務在思路、內容、應用、效果等方面差異化程度不高,加之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導致大數據市場競爭不夠充分。

                在國內企業考慮如何提升服務能力的時候,國外企業已經在2014年悄然進入我國市場,未來,國內大數據市場競爭格局將會發生重大轉變。

                3、產業鏈結構發展不均衡,高端人才嚴重缺失

                2014年,越來越多的高校成立大數據研究所、研究中心或實驗室,不斷加強大數據基礎研究,并設立大數據專業,積極培養大數據相關人才。2014426日,清華成立數據科學研究院,并宣布將推出多學科交叉培養的大數據碩士項目,9月份,第一批大數據碩士學位研究生將正式開始培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研究中心,作為布局大數據戰略方向的另一重要舉措,并創辦了國內第一個“大數據科學與應用”軟件工程碩士專業。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成立大數據挖掘研究中心并出版《大數據技術基礎》教材、廣西大學成立復雜性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研究所等。

                但是,短期內仍然存在高端人才缺失的嚴重現象。特別是對鹽城大數據產業園來說,由于地域、經濟發展等原因,如何吸引人才入園創業、立業是園區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4、創新體系與創新機制亟待完善,政策引導轉向環境培育

                我國大數據企業大多屬于初創企業,數據資源和商業模式仍然處于摸索階段,相對較大型的互聯網企業或國外成熟企業來說,在產品、服務、理念等方面大多存在同質現象,差異化并不明顯,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力。

                雖然短短兩三年時間,我國各大城市相繼展開大數據產業發展布局,特別是已經形成多個集聚區域,但在創新體系和創新機制方面,大多仍然遵循傳統產業的發展思路和政策引導,缺乏與大數據產業本質上的交融互動,特別是互聯網思維對傳統模式的沖擊仍然存在。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想要真正立足大數據產業,較快形成集聚效應,就必須打破傳統思維,深入契合互聯網理念,在互聯網環境下對產業環境進行培育和發展。

                (二)           國家級大數據綜合實驗區

                    1、首批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20162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發函批復,同意貴州省建設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這是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將圍繞數據資源管理與共享開放、數據中心整合、數據資源應用、數據要素流通、大數據產業集聚、大數據國際合作、大數據制度創新等七大主要任務開展系統性試驗,通過不斷總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最終形成試驗區的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效應。

                    2、第二批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201610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發函批復,同意在京津冀等七個區域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這是繼貴州之后第二批獲批建設的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此次批復的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包括兩個跨區域類綜合試驗區(京津冀、珠江三角洲),四個區域示范類綜合試驗區(上海市、河南省、重慶市、沈陽市),一個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內蒙古)。其中,跨區域類綜合試驗區定位是,圍繞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更加注重數據要素流通,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支撐跨區域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和產業轉移,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區域示范類綜合試驗區定位是,積極引領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等“四大板塊”發展,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統籌,加強大數據產業集聚,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定位是,在充分發揮區域能源、氣候、地質等條件基礎上,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強化綠色集約發展,加強與東、中部產業、人才、應用優勢地區合作,實現跨越發展。

                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建設,是貫徹落實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重要舉措,將在大數據制度創新、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大數據創新應用、大數據產業聚集、大數據要素流通、數據中心整合利用、大數據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進行試驗探索,推動我國大數據創新發展。

                (三)           我國重點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模式分析

                1、貴陽:“一把手工程”群策群力模式

                貴陽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優勢在于制度創新,貴州省領導十分重視,愿意突破原來的限制。20146月,貴州省政府成立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省委書記、省長陳敏爾親自擔任組長。不僅如此,貴州省還有更為激進的規定:除有特殊需求外,所有省級政務部門將不再自行購買服務器、交換機、存儲等硬件設備,不再自建機房,政府數據統一存到云上。

                除了“一把手工程”,貴陽的另一優勢是起步早,各類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企業在貴陽紛紛布局。早在2012年,中國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通信運營商投資150億元在貴安新區建設數據中心基地。另外,阿里巴巴集團在2014年就與貴州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云上貴州”,利用阿里飛天云技術給貴州省政務部門提供數據開發利用和資源整合平臺,現在貴州7個廳局41個系統已在該云平臺上運行。騰訊在2015年同貴州省達成了關于“互聯網+”的全面深層合作協議,準備利用微信巨大的用戶數量和移動在線功能,為貴州省定制一套“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使貴陽市未來的醫療、交通、人社等政府服務都通過微信完成。但是,光引進企業不一定就有大數據產業,高級人才缺乏成為貴陽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瓶頸。

                1、西安:以產業聯盟搭建合作平臺模式

                2014523日,“陜西省大數據產業聯盟”成立。該聯盟以灃西新城為平臺,以西咸新區信息產業園為載體,致力于打造陜西省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探索建立長效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隨后,灃西新城管理委員會發布《西咸新區信息產業園投資優惠政策》,標志著灃西新城信息產業“政策洼地”進一步形成。據了解,優惠政策具有針對性強、階梯扶持、鼓勵創新的特點,將扶持對象精準定位為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信息類企業,一定規模企業統一執行陜西省大工業電價。同時,制定階梯式的優惠措施,使大中小型企業均可享受扶持。目前,西咸新區信息產業園已經吸引微軟公司、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未來國際公司等一大批發展大數據產業的企業入駐。

                除了旅游、商貿、物流等傳統優勢領域之外,西安還正在搶抓電子信息、“互聯網+”、“一帶一路”等重要機遇,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優勢,通過企業等平臺發揮創新驅動效應,研發、生產出了一系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極大地增強了經濟活力,加快了陜西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這在高新區、經開區、國際港務區等區域體現得尤為明顯,引領著西安市乃至陜西經濟的增長。

                1、重慶: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模式

                早在20104月,重慶就啟動了“云端計劃”,提出要打造離岸和在岸數據處理中心,在2020年形成100萬臺服務器的規模。2013年制定了《大數據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大數據產業布局,到2017年,大數據產業成為重慶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大數據產業鏈的上游是電信運營商的網絡基礎設施,中游是數據中心及云計算服務,下游是大數據應用。其中在上游,重慶明確提出要打造全國信息交換樞紐和全球重要的“國際信息港”;在中游,規劃建設兩江國際云計算產業園,使之成為數據處理中心及云計算服務基地;在下游,則將在民生服務、城市管理、行業應用及外包服務等重點領域開展大數據示范應用,以示范應用引領產業發展。

                在此基礎上,重慶還規劃了一批大數據重點產業基地。主要包括渝北區的重慶仙桃數據谷、大渡口區的重慶移動互聯網產業園、永川區的永川軟件園以及南岸區的物聯網產業園等。

                 

                三、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概況

                從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時代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主機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的發展大大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從家庭到社會、從企業到產業、從民生到市政無不深受信息化的影響。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

                我國信息化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進入準備階段,正式起步于1993年。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信息化發展迅速。以國民經濟信息化為突破口,信息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并帶動了各行各業的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的深入發展,使我們認識到國民經濟信息化與社會信息化都是國家信息化建設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為了實現國家信息化的目標,黨和國家將信息化建設提升到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的高度,明確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當前,信息化已經經歷了從數字化到網絡化的變革。隨著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智慧終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信息化正開始向智慧化階段邁進。智慧化的本質即是利用物聯網技術獲取信息世界的海量數據,通過分析、整合、挖掘等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加工形成智慧化產品用于指導現實世界中的管理、決策、生產。

                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鹽城市已建成一張具有250萬芯公里光纜,230萬寬帶端口,具備城市1000Mbps、農村100Mbps的寬帶接入能力。已建成了國家、省、市三級兩化融合示范試點和推廣應用體系。目前,全市擁有1家國家兩化融合示范企業,3家國家貫標試點企業,10家省示范企業,42家省試點企業,43家市示范企業,140家試點企業,以及812家市兩化融合推廣應用企業。其中以馬恒達悅達拖拉機和東風悅達起亞等為代表,馬恒達悅達拖拉機采用全新的計算機虛擬仿真、數字建模技術,開發出三維數字化設計平臺;東風悅達起亞采用工業機器人沖壓、焊接、噴涂、總裝等自動化流水作業。鹽城市2014年完成無線接入設備16384個,2015年新建無線接入設備5062個,實現全市交通樞紐、公園景區、公共場館等主要公共場所免費WIFI網絡全覆蓋,重點推廣交通、旅游、健康、美食、商圈、教育、醫療、生活、生產等信息應用服務。

                 “十二五”以來,鹽城市凈增500千伏變電站2座、線路120公里、變電容量300萬千伏安;凈增220千伏變電站9座、線路530公里、變電容量300萬千伏安。500千伏電網架實現了單座變電站到三座變電站的戰略性飛躍,220千伏電網鹽城大市區雙環網基本形成。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自創建以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緊抓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機遇,立足鹽城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智慧鹽城建設為支撐,以部、省、市合作共建大數據產業園為契機,以數據資源整合開放共享為關鍵,以“一中心(云計算綠色數據中心)、一平臺(華東大數據交易集散平臺)、五基地(大數據基礎研發基地、應用試點示范基地、數據挖掘增值服務基地、優勢特色行業大數據應用基地和大數據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重點,創塑發展環境,突出招大引強,強化人才支撐,打造特色優勢,促進集聚發展,將大數據產業園培育成為國內重要的新產業發展標桿園區,為全市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為建設創業開放生態幸福厚德的美麗鹽城注入新的動力。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重點打造核心區、智能裝備制造園和數字生態應用園,大力發展大數據采集、存儲、應用、交易以及電子商務等業態,推動部省市政務、行業和民生、消費等數據資源在園區集聚。目前,大數據產業園創新大廈、大數據創新應用中心、博通智造園等一批新建載體相繼投入使用,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承載空間。目前,引進和合作共建了南京郵電大學鹽城大數據研究院、甲骨文(鹽城)技術人才創新中心、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等15個大數據服務平臺,運營了華東地區首家大數據交易中心,其中,南郵鹽城研究院已有11個科研項目實現了技術成果轉化,甲骨文人才創新中心在不到3個月的試運營階段已累計為園區培育輸送了近180名大數據專業人員。優美的創業環境,濃烈的發展氛圍,完善的配套保障,吸引了華為、東方國信等大數據企業云集于此,園區“載體平臺應用”的產業體系初步建成。

                截至目前,大數據產業園已經招引大數據項目157個,協議總投資約160億元,其中,世界500強、行業100強、國內前10強企業項目32個,初步形成了數據存儲、云計算、數據分析應用、數據交易產業鏈。集聚了倪光南、顧國彪、何積豐等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2人,“高外創”人才總數和占比均為全市第一。

                三、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情況下,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1、部、省、市協同共建,策應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

                    當今世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個大規模產生、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正在到來,大數據與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相結合,正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大數據產業園應秉持眾創、眾籌、眾智、眾贏的理念,積極融入數據經濟蓬勃興起的時代浪潮,主動策應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借助部、省、市共建的發展契機,把發展大數據產業作為引領升級、服務民生、助推轉型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世界知名、國內一流、富有特色的大數據產業基地。

                2、互聯、互享、互動,轉變發展思路,加快集聚數據資源

                    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核心之一是數據資源的開放與共享,不僅是物理空間層面上的集聚,更重要的是數據在云端的集聚與共享。特別是對鹽城大數據產業園來說,只有首先實現全市數據資源的整合,實現數據云端共享,才能真正迎來大數據應用產業的發展機遇,從而真正吸引大數據相關應用企業落戶,進而催生本土應用型企業的“百花齊放”。

                3、重點產業優先引進,優勢產業加快推進,完善園區產業生態

                鹽城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悠久歷史和紅色文化傳統的沿,F代工商城市,擁有820萬人口、1.7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在江蘇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海域最廣。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連接點、江蘇沿海中部樞紐,鹽城的地緣經濟優勢日益凸顯,承啟南北、貫通東西,擁有海港、空港兩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正在建設連通北京、上海和南京的高鐵網絡,形成公鐵水空港全要素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鹽城大數據產業園在為鹽城地區經濟發展添磚加瓦的同時,應該把重點聚焦于大數據核心產業,完善相關配套服務,從而形成自適應的產業生態系統。產業園應該重點打造核心區、智能裝備制造園和數字生態應用園,大力發展大數據采集、存儲、應用、交易以及電子商務等業態,推動部省市政務、行業和民生、消費等數據資源在園區集聚。目前,大數據產業園創新大廈、大數據創新應用中心、博通智造園等一批新建載體相繼投入使用,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承載空間。

                 


                 

                第三章       發展定位及目標

                一、 發展定位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智能經濟浪潮的帶動下,在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的戰略機遇下,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立足自身的已有資源和區位優勢,以部、省、市協同共建為發展基點,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智慧鹽城為發展支點,以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為關鍵,培育發展環境,強化人才培養,著力構建“基礎產業+智能裝備+大數據應用”三位一體的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成為中國第一流大數據創新發展基地。

                 

                二、 發展目標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以“中高端、國際化、千億級”為發展目標與戰略宗旨,至2020年,形成以大數據產業園為核心的大數據產業生態系統,與鹽城市高新技術園區、電子信息產業園、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等諸多園區形成協同互補、錯位發展的良性布局。

                具體而言,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要實現“中高端、國際化、千億級”的發展目標,要實施“分布走”戰略路徑,即“兩年培育,三年騰飛,協同互補,優勢集成”。

                在兩年培育期內,即至2017年,完成大數據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建立大數據采集形成機制,制定大數據共享開放目錄,落實大數據開放體系和維護責任,搭建大數據產業應用框架。

                實現大數據產業投入200億元,鹽城大數據產業園初具規模,引進大數據存儲管理、分析處理龍頭企業20家,培育大數據保障、系統集成服務、數據服務軟件研發中小企業200家,引進和培育大數據產業領軍人才20名、專門人才2000名、大學生5000名,推動鹽城大數據產業納入國家、省“十三五”規劃,華東大數據交易平臺初具雛形,建成華東地區重要的數據集散交易中心和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先行發展試點示范區,舉辦中國大數據企業大會,并成為大會永久會址。

                在三年騰飛期內,即至2020年,大數據產業鏈逐步形成,建立體制機制完善、數據收集完備、開放共享全面、分析挖掘普及的大數據產業格局,推動制定一批國家、行業和地方大數據標準,大數據產業對改善社會治理、推動產業重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用顯著。

                實現大數據產業投入超過300億元,將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打造成國內一流的云計算綠色數據中心基地和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引進大數據龍頭企業50家,創新型大數據相關企業500家,大數據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效應明顯,引進和培育大數據產業領軍人才50名、專門人才5000名、大學生10000名,華東大數據交易平臺形成規模,建成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國家級科技孵化器以及國家級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

                其中,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引進龍頭企業25家,創新型智能終端企業250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引進和培育專業型領軍人才25名,專業核心人才3000名。

                 

                l       中高端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的發展要向“中高端”方向邁進,理性選擇入園企業,著力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智慧鹽城建設契機,打造“城市云”平臺,以城市云、政務云帶動數據資源集聚,引進高端裝備、智能器件、人工智能、3D打印等產業鏈中的中高端產業節點,完善產業生態。更重要的是,聯合國際一流高校,建立中國鹽城大數據學院,引進、培育大數據中高端人才,實現人才方面的自給自足。

                l       國際化

                重點打造華東大數據交易集散平臺,以此為契機面向國際市場,以優秀企業為重要載體,在政府推動、協會協調的發展機制下,通過資本、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多種合作模式,聯合德國、韓國等友好國家,建立中德大數據實驗中心,中韓聯合產業園,建立以園區為載體的國際化合作平臺,推動園區形成產業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的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目標。

                l       千億級

                2020年,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要實現引進大數據龍頭企業50家,創新型大數據企業500家,帶動大數據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實現千億級平臺交易規模。更重要的是,創設鹽城大數據創新產業基金,至2020年,基金規模達100億元。

                 


                 

                第四章       大數據產業生態系統

                一、國家級產業基地

                20168月,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下稱“信軟司”)、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下稱“省經信委”)與鹽城市人民政府(下稱“鹽城市政府”)簽署了“共同打造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合作備忘錄,以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為載體,推動鹽城大數據產業快速集聚發展,助力鹽城甚至江蘇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集中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融合創新各類產業資源,推動國家級產業基地的建設。

                在中國制造2025、國家“互聯網+”戰略以及《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指導下,高效整合國家、省、市優勢資源,優選重點產業,推動產業集聚,創新融合發展,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數據產業發展環境,全面提升鹽城大數據產業規模和層次,共同打造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并形成“大數據基礎產業+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大數據應用產業”三位一體的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明確以“大數據基礎產業+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大數據應用產業”為核心的重點發展領域,圍繞綠色數據中心、智慧政務云平臺、專業云平臺、市民卡、企業云端改造和基于云端的雙創、大數據安全、大數據交易和產業大數據標準制定等進行試點,以應用帶動產業集聚,拉動產業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為江蘇乃至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在此基礎上,依托國家、省市各類資源,在全國率先建設工業大數據平臺,聯合德國研究院所、企業建立中德大數據實驗中心,促進大數據技術在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推進工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創新和產業化,將鹽城大數據產業園建設成為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國家級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范區和國家級科技孵化基地。

                 

                 

                 

                同時,積極探索大數據產業發展新機制、新政策,在信軟司、省經信委的大力支持下,制訂專項扶持政策,吸納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鹽城市大數據創新產業基金”,重點支持落戶在“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的項目,進一步加大對部、省、市重點合作項目的支持力度。

                積極應對高端人才缺失,聯合國際一流大學,創辦中國鹽城大數據學院,吸收、引進緊缺型領軍人才;針對急需專業,加快人才培育;且聯合相關單位,發起中國大數據企業聯盟,舉辦“中國大數據企業大會”,搭建國內外大數據國家合作交流平臺,加快形成大數據人才集聚、企業集聚和資源集聚。

                二、大數據產業生態

                鹽城市大數據產業園要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立足于大數據基礎產業,加快“城市云”、“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云計算”、“物聯網”等方面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的“大腦”快速、高效的運行,以此推動大數據智能裝備與大數據應用的迅速發展,從而構建“大數據基礎產業+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大數據應用產業”三位一體的大數據產業生態系統。

                大數據基礎產業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大腦”,是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能夠持續、快速、高效發展的最根本內容。

                首先,借助“智慧鹽城”這一發展契機,聚合整個城市的政務、交通、民生、醫療等全部數據資源,快速實現“城市云”平臺的構建,從而推動專業性數據中心的建設與發展,并帶動相關細分服務平臺的搭建;

                進而,與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大數據應用產業實現“產業互動、企業互動、人才互動”,充分調動全區積極性,發揮政府的引導、帶頭作用,實現“政企互動、環境互動、產城互動”。


                 


                 

                第五章      大數據基礎產業

                大數據基礎產業包括狹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三個方面,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關系上,狹義大數據是基礎數據資源層,云計算是數據資源計算與應用層,而物聯網在二者之間則起到連接的作用,三者共同構成了大數據基礎產業生態系統。

                 

                一、大數據

                (一) 產業現狀

                這里的大數據主要指大數據產業中數據中心、數據存儲、數據清洗、數據管理等不涉及數據開發和應用的基礎產業。數據中心的大規模建設是由于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各大領域每天產生大量數據,這些數據的規模過于龐大,甚至已不能用GT來衡量。

                2014年,全球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達到327.9億美元,增速為15.3%。其增長速度的主要拉動力來自于亞太,IT企業、互聯網企業和電信企業在數據中心方面的投資加大推動了整體市場的發展。中國數字中心市場增長更為迅速,市場規模達到37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達到41.8%。從發展階段上看,2009-2011年間處于高速增長期,增速維持在40%以上。從2012年至2013年,受宏觀經濟下滑影響,整體市場增速下降到25%以下。在這期間政府加強政策引導,逐步開放了IDC牌照申請。2014年后,數字中心市場又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據估計,到2017年,中國數字中心市場規模將超過900億。

                產業園的數據中心建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成立至今,華為云服務中心、軟通大數據存儲中心、黃海云谷數據中心、中科院電工所綠色數據中心、市政府云計算中心等大型數據中心紛紛落戶于此。2016年,15萬㎡數據中心組團新落戶電信、移動等運營商數據中心、鳳凰傳媒數據中心2000臺機柜、上海斐訊2000臺機柜,中國鐵塔研究院等項目近期也有望落戶。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正全力推動國家、省級數據資源的匯聚,將在年內爭取落戶工信部國家工業大數據中心、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數據中心等平臺。

                數據清洗、數據存儲、數據管理是大數據產業最基礎的領域,是數據高效利用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在這些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且學歷要求也并不是很高,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大數據人才招聘學歷需求大專最多,占42.91%,本科占比24.47%。

                 

                 

                 

                (二)           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園區要實現在大數據基礎技術方面投入60億元,形成250億元的產業規模,集聚龍頭企業10家、創新型企業100家,吸引培育領軍人才10名、專業人才500名、大學生1500名。

                圍繞以上大數據基礎技術產業建設目標,在建設效果方面,要實現以下幾點:

                1.布局綠色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的發展要充分發揮鹽城市清潔能源豐沛的優勢。數據中心運作會消耗很大的電力資源,在目前我國仍以火電為主的形勢下,這將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鹽城大數據產業園在建設綠色數據中心上具有優越的條件。另外,還需要從建筑節能、運營管理、能源效率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數據中心的節能環保。

                2020年,重點圍繞數據存儲、清理、管理,大數據產業園要自主建設20萬臺服務器,根據需求的增長靈活租用服務器,最終將數據中心的服務能力提高到100萬臺服務器,將鹽城大數據中心打造成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

                2.實現能源智能控制

                數據中心的穩定運作對于大數據產業來說至關重要,而能源的智能控制則又保障了數據中心的平穩運行。能源分配不均、不足可能引起火災、設備中斷,甚至數據損毀等嚴重事件,這將對相關經濟造成致命的打擊。為此,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要實現能源的智能控制,保障數據中心安全、穩定、可靠地持續運行,達到數據中心零事故的安全目標。

                3. 培育引進數據人才

                據估計,未來3-5年,我國需要180萬數據人才,但目前只有約30萬人,大數據人才不足將是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所面臨的瓶頸。依托周邊高校資源,大數據產業園應與社會機構開展培訓合作,培育面向各應用行業的大數據人才;另外,面向國內、海外積極引進高端數據人才也是大數據產業園實現中高端、國際化目標的必然條件。

                (三)           關鍵項目

                1.政務數據中心

                我國信息數據資源80%以上掌握在各級政府部門手中,如此巨量的數據資源需要占用大量的數據存儲設備、土地、能源供給,同時,大部分部門也不能對這些斑駁復雜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清洗和管理。政務數據中心的建設有助于實現政務數據的高效使用。

                目前,鹽城市正積極推動數據資源在物理空間層面的集聚整合。政務數據中心落戶大數據產業園將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為此,要爭取到2018年完成全市政務數據中心的建成。

                2.行業數據中心

                行業數據中心分為工業數據中心、金融數據中心、服務業金融中心等等。對于鹽城大數據產業園來說,由于智能裝備制造是其產業的主要應用端,因此工業數據中心是行業數據中心最重要的部分。隨著自動化企業逐漸向智能制造方案解決商轉型,其需要積累大量的智能裝備運作數據、制造企業生產數據,這對于鹽城大數據產業園來說是個發展智能裝備產業的絕佳機會。引進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為其搭建工業數據中心,工業數據中心既可支持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的業務發展,又可作為吸引制造企業的一大條件。

                3.民生數據中心

                民生數據中心包括公民信息基礎數據體系、社會保障數據體系、養老服務數據體系及醫療服務數據體系等等。民生數據一般分散于政府各部門之中,與政務數據有所交叉,單獨建立民生數據中心是因為政務數據與民生數據在應用服務對象、開放程度、保密性上具有較大差異。民生數據與公共服務云平臺相接,其開發者主要為社會服務機構,直接服務對象為普通大眾,民生數據中心的建立有助于實現對政務數據的隔離保護。

                (四)           招商地圖

                園區大數據基礎產業重點招商名錄

                產業領域

                細分領域

                公司名稱

                大數據平臺技術

                開源技術服務

                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

                恒拓開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紅象云鵬系統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傲飛商智軟件有限公司

                北京數美時代科技有限公司

                ETL技術服務

                北京傲飛商智軟件有限公司

                北京靈蜂縱橫軟件有限公司

                北京先進數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武漢達夢數據庫有限公司

                天津南大通用數據技術有限公司

                基礎架構服務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星環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亞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天云趨勢科技有限公司

                紅象云鵬系統技術有限公司

                算法模型

                北京百分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九章云極科技有限公司

                廬州創價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數博思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數海時代分析技術有限公司

                數據基礎技術

                數據集成

                翱旗創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傲飛商智軟件有限公司

                北京九章云極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靈蜂縱橫軟件有限公司

                北京先進數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數據管理

                北京品友互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百分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鉑金智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明略軟件系統有限公司

                翱旗創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數據庫(國產)

                北京人大金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達夢數據庫有限公司

                微云數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南大通用數據技術有限公司

                天津神舟通用數據技術有限公司

                二、云計算

                (一) 產業現狀

                云計算是大數據產業的中間計算層與上層應用層,它是通過網絡統一組織和靈活調用軟件、運行平臺、計算與存儲等各種ICT資源,實現大規模計算的信息處理方式。云計算產業包括云計算服務業、云計算制造業、基礎設施服務業、支持產業等。云計算服務業又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

                云計算具有規模大、通用性、拓展性、可靠性等特點。目前,很多政府均提出云計算發展戰略或行動計劃,眾多國際IT巨頭也紛紛布局云計算市場。 比如亞馬遜2006年即開始提供云計算服務。經過多年的發展,云計算已從概念落地并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據 Gartner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云計算市場從 2009 年的 586 億美元增長至 2014年的 1528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 18%。我國云計算市場空間從 2008 年的 72.71 億元增長到 2014年的 1333.6 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 60%,增長率不斷提升。

                   數據本身并不存在價值,只有實現數據在其他產業的應用才能產生價值,而云計算是實現數據應用最高效、可靠的方式。目前,鹽城市正重點圍繞政務、產業、民生等3大應用體系,通過數據采集、錄入、清洗、挖掘、應用與安全等技術環節,促進大數據技術在經濟社會中的全方位應用,實質性推進政務管理云、社區鄰里云、平安城市云、醫療健康云、現代教育云、城市管理云等“六朵云”建設,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系統平臺支撐。通過云計算平臺為其他產業服務,鹽城市大數據產業園才能實現園區千億級、國際化的目標。

                (二)           發展目標

                城市云的建設關系到城市運作效率、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鹽城市應基于城南新區大數據產業園的數據資源、技術、人才,開展城市云建設項目,并通過需求端的開發,吸引國際云服務商巨頭入駐大數據產業園。在此基礎之上,將城市云服務向區域外拓展,形成區域性產業格局。為此,應加速城市云項目立項,支持本土云服務商業務拓展,爭取在2020年搭建一個較為初級的城市云平臺。

                “十三五”期間,園區要實現在云計算產業方面投入60億元,形成180億元的產業規模,集聚龍頭企業7家、創新型企業70家,吸引培育領軍人才7名、專業人才400名、大學生1000名。

                (三)           關鍵項目

                1.政務服務云平臺

                政務服務云平臺主要用于政府內部各部門間信息、業務的交流溝通,及協助各部門對外提供面向公眾服務的云平臺。政務服務云平臺將有效支撐網上政務大廳和其他業務系統運行,實現各級政務資源的共享和審批協同,方便公民和企業辦事,提高政府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互聯網化的思路,推進權力事項集中進駐、網上服務集中提供、數據資源集中共享,打造扁平化、一體化的網上政府。這對倒逼政府轉變職能、科學行使權力,加快推進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讓百姓對政府部門行使職權實行全流程監督,將有效促進行政權力科學、規范運行。

                2.公共服務云平臺

                公共服務云平臺的建設可以優化增強企業、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重點開展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的“一站式”“一體化”服務,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企業、社區、農村延伸。公共服務云平臺主要包括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社區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醫療公共服務平臺等等。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主要實現以下兩點效益:一、集聚資源,通過消減信息障礙,集中社會中的閑置資源,推動優質資源的流動交易。二、社會服務,以市場化手段集聚和配置社會資源,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轉型,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社區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和醫療公共服務平臺等主要針對于民生,統一平臺的建設與資源的共享將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數據資源的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

                3.專業服務云平臺

                專業服務云平臺包括工業云平臺、金融云平臺等等。隨著制造企業用戶數量的增加,來自于制造業的研發、生產、設備以及供應鏈的大數據日趨積累完善,大數據分析應用的基礎條件日益成熟,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實現銷售與生產預測、供應鏈優化產品、制造過程智能化、生產控制數據化、故障預測與預防性維修,使產品研發、生產和管理方式的效率與質量逐漸提高。然而,對于大部分工業企業來說,構建自身的企業云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同時,由于數據資源有限,企業的很多需求也很難得到滿足,比如供應鏈服務、金融服務、市場服務等等。大數據產業園可以引入外部市場主體,充分利用工業大數據中心的資源為工業企業提供服務,同時通過提供的服務獲取工業企業的運行數據,用以擴充工業大數據中心。金融云平臺不僅服務于金融行業內部,還要對接金融機構與工業企業,使金融更加促進鹽城工業企業的發展。

                (四)           招商地圖

                園區云計算產業重點招商名錄

                產業領域

                細分領域

                公司名稱

                云計算

                數據價值挖掘

                時趣互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國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靈玖中科軟件(北京)有限公司

                西安美林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數據研發服務

                北京騰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藍海訊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基調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博睿宏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友盟同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慧動創想科技有限公司

                精準營銷

                上海新易傳媒廣告有限公司

                北京品友互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集奧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時趣互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百分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晶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信息安全

                北京瀚思安信科技有限公司

                啟明星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思睿嘉德(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網康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天融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神州泰岳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公有云平臺

                華為云

                阿里云

                騰訊云

                金山云

                青山

                Ucloud

                網宿科技

                京東云

                私有云服務商

                華為科技有限公司

                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海云捷迅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易捷思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云途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廣州品高軟件開發有限公司

                浙江九州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掏ㄐ畔⒓夹g有限公司

                三、物聯網

                (一) 產業現狀

                物聯網是貫穿大數據產業鏈的神經通道,它是指事物之間相互連接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可以實現制造的自動化、智能化、精益化、可視化,極大提升對產品及制造過程的感知、控制與管理水平。實施制造物聯技術可以在物流管理、設備監控、質量追溯、安全預警、能源控制等方面取得重大效益。

                IDC測算,2020年全球物聯網有望影響的下游市場規模將突破3萬億美元,超過250億臺系統/裝置聯網,而同時使用因特網的用戶總數達44億人。麥肯錫20157月發布的最新報告則指出,全球物聯網有望滲透的下游應用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以前成長達到3.9-11.1萬億美元,達到約11%的全球經濟占有率,并與城市管理、生產制造、家庭事務、汽車駕駛、能源環保、物流運輸、工作辦公、消費結算、個人健康等重要領域結合形成9個千億級規模以上的細分市場。

                目前,物聯網產業還沒有達到大規模商業化階段,產業利潤主要來源于設備制造商和系統集成商,而網絡運營商和平臺供應商發展則相對緩慢。雖然物聯網產業仍然存在核心技術成熟度參差不齊、行業標準不一等問題,但各國正以不同方式大力推進其發展。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更趨向于“政策導向型”,產業發展更具爆發性,基于鹽城在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海港交通運輸行業的優勢與特色,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應抓住機遇,引導大數據與物聯網產業深入融合,實現大數應用的落地。

                (二)           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園區要實現在物聯網方面投入20億元,形成70億元的產業規模,集聚龍頭企業3家、創新型企業30家,吸引培育領軍人才3名、專業人才100名、大學生500名。

                圍繞以上物聯網產業建設目標,在建設效果方面,要實現以下幾點:

                1.互聯

                互聯是物聯網建設的基礎前提。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要積極引入傳感器、智能終端等基礎產業,加速建設寬帶中國工程,推動電力、交通、公共服務、政府等系統設備的互聯,爭取在2020年實現80%以上大型設備的連接,實現政府各部門數據中心的統一構建,數據資源的共享利用。

                2.互享

                互享是指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互聯產生的信息的共享,尤其是指數據資源;ハ砜梢韵畔⒌牟粚ΨQ,大大減少價值的損失。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應積極推動政府公共信息數據的公開,促進數據資源的共享共建,加快華東江蘇大數據交易中心的發展,力爭在2020年實現總交易額突破5000億。

                3.互動

                互動即信息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現為信息資源的應用。物聯網產生的信息數據要通過市場化手段應用到各個行業之中,通過對信息數據的分析,實現智能決策,推動各產業升級發展,使各部門能夠享受到物聯網的實際價值。鹽城大數據產業園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應定位在數據應用的引導者、推動者、組織者。

                (三)           關鍵項目

                1.智慧車聯網

                車聯網通過GPS、數字采集器、攝像頭、RFID等裝置,實現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車輛的信息進行有效提取利用,并提供綜合服務。這對于緩解交通擁擠、提高出行舒適度有很大意義,而且這也為無人駕駛提供了技術支撐。

                201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達到2459.8萬輛,產銷量已連續六年居世界首位。根據我國目前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預計2020年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億輛。龐大的汽車市場為中國的車聯網服務的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汽車產業也是鹽城市重點培植的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鹽城汽車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已經形成了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目前,鹽城已經成為江蘇省最大的乘用車制造基地、江蘇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國家級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和江蘇省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

                由此可見,物聯網在鹽城本市即具有很大的應用空間。鹽城大數據產業應優先服務于本土企業,深化與汽車產業的融合,積極引入車聯網裝置制造企業到智能裝備區,為車聯網提供裝備、技術、人才支持,形成兩大產業協同并進的趨勢。

                2.智慧物流網

                鹽城提出的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定位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連接點,江蘇沿海中心樞紐。這對鹽城的港口、公路、鐵路物流系統提出進一步發展的要求。鹽城具有良好的樞紐條件,是同時擁有海港和空港兩個一類開放口岸的省轄市,目前正在構建貫通南北、東出西連、通江達海的“十”字型全要素現代綜合交通網絡。然而,優越的硬件條件必須匹配智能的軟件體系才能讓鹽城在周邊區域更具競爭力,同時這也是海鐵聯運、港區互聯的要求。城南新區大數據產業園應積極爭取將全市物流信息數據中心落地園區,運用市場化手段搭建物流交通服務平臺,加速鹽城融入“一帶一路”戰略。

                3.智能電網

                智能電網是利用傳感器、電子標簽等終端,實現各類輸變電設備的互聯互通。并通過對其運行狀態的實時感知、監視預警、分析診斷和評估預測,對整個電力系統進行柔性管理。

                鹽城已明確提出將東臺灘涂經濟區建設成融風電、光電、生物質發電于一體的國家級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國家科技興海示范基地和江蘇沿?茖W開發樣板區。建設智能電網將強化鹽城市清潔能源發展優勢、實現清潔能源的消納并網,及對發電設備、能源進行柔性管理和高效分配。截至2016年初,鹽城的風電裝機已達193.315萬千瓦,占全省容量的46.9%。2015年,鹽城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超過80萬千瓦,其中,集中式發電裝機容量超過7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接近7萬千瓦,居江蘇省首位。對如此大量的設備進行管理、維護將耗費大量成本,智能電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且隨著分布式發電規模的增長,棄風限電問題會大大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對分布式能源的管理、并網和分配都需要智能電網來實現。

                (四)           招商地圖

                園區物聯網產業重點招商名錄

                產業領域

                細分領域

                公司名稱

                物聯網

                車聯網

                天行健車聯網

                中交興路車聯網

                天澤信息車聯網

                海格客車G-BOS

                通宇客車安節通

                廣聯賽訊

                翼卡車聯網

                賽格導航

                智信通

                車友互聯

                運動監控

                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成都動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廣東樂心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深證市埃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健康監控

                繽刻普銳(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廣東樂心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云麥科技有限公司

                時云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瑞智和康科技有限公司

                家用醫療監控

                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睿任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啟名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尚奇浩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康康盛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第六章       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

                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是整個生態系統的“輸入/輸出總線”,是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的核心內容。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涵蓋基于大數據基礎產業的智能硬件制造和智能軟件開發,是生態系統“大腦”獲取外界數據和做出智能反應的交互借口,基于此,鹽城大數據生態系統智能裝備產業應涉及整個產業鏈的包括傳感器件、智能終端、智能設備、人工智能、智能軟件、3D打印等六個方面的智能制造,形成回路閉環的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生態子系統。

                 

                 

                 

                傳感器件是生態系統的“感覺器官+反射弧”,只有發達完善的感覺器官和反射弧才能支撐敏捷智能的反應系統,先進智能的傳感設備是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基礎。智能終端是消費級的“輸入+處理+輸出”人機交互應用,智能設備是工業級的“輸入+處理+輸出”人機交互應用。人工智能是設備基于機器學習的高度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智能軟件包括智能系統和智能應用,是智能制造的智能“中樞”。3D打印是智能制造產業鏈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精密元件的生產途徑,也是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生態子體系的代表技術。

                隨著傳統產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智能裝備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必經之路。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萬億元,根據國家《“十二五”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在未來510年的時間里,中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增長率將達到年均25%。因此未來5 年將是我國自動化制造業實現突破的關鍵窗口期,也是實現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規劃的重要抓手,會對鹽城經濟發展保持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起到關鍵推動作用。

                一、 傳感器件

                (一) 產業現狀

                傳感器件是智能裝備信息化源頭,是物聯網獲取信息和實現物體控制的首要環節,決定了智能裝備與外界環境的交互能力和數據傳導能力,是裝備智能化的硬件基礎,在很多高端智能裝備中,傳感設備決定著智能裝備的核心能力。

                在制造業升級和工業4.0這種大的背景下,近些年政策層面和市場需求層面,都傳達出了支撐中國傳感設備行業快速發展的積極信號。政策上,無論是在國家的五年計劃中,還是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都從宏觀層面提出了扶持傳感設備產業的發展。201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傳感器產業發展白皮書(2014)》,更是中國首次發布的傳感設備行業白皮書,是為助力先進制造和物聯網等產業發展而推動傳感設備產業進步的重要政策細化;市場上,中國傳感設備產業在過去五年中的年均增長率達21%,大大超過全球市場同期16%左右的年均增長率。隨著工業互聯網崛起,物聯網3.0時代悄然來臨,傳感設備產業鏈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傳感器件是提升園區現代信息技術、帶動產業化發展的最好突破口。

                鹽城發展傳感器件產業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創新環境。鹽城市2015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鹽城2014年規模以上儀器儀表制造企業有37家,工業總產值達1462523萬元,年平均從業人員8014人,產業基礎夯實。此外,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支出內部經費合計達25642萬元,行業整體注重創新研發能力,未來將迎來快速增長。

                (二) 發展目標

                在園區規劃期間,完成傳感器件產業布局規劃,率先在重點產業上招商引資,并在關鍵項目上實現突破和投產,形成產業基礎。到2020年,實現產業投入20億元,引進龍頭企業7家,創新型企業70家,實現產業規模250億元,引進領軍型人才7名,專業人才800名,大學生1500名,形成傳感器件產業生態。依托鹽城相關產業基礎,園區傳感器件產業以工業控制、汽車、通訊信息業、環保為重點發展領域,以智能傳感器、無線傳感器、彈性元件、光學元件、專用電路為重點對象,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和產品,以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加速產業化,以集成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技術為依托,加強制造工藝和新型傳感器和儀表元器件的開發,使主導產品達到和接近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依托于中國市場,與國際大型芯片商配合設計傳感器應用方案,加快市場導入速度。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跟蹤和研究新型傳感器。建成華東地區傳感器件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三) 關鍵項目

                為適應智能裝備的需求,傳感器應向智能化、系統化、網絡化、數字化方向發展。綜合園區定位,在傳感設備產業的發展中應以智能傳感器和射頻識別無線傳感作為關鍵發展項目。

                1、智能傳感器

                傳感器智能化是當前傳感器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傳感器智能化所產生的技術水平飛躍和經濟效益提高,已經得到廣泛的認識。傳感技術和智能技術結合之后,使傳感器由單一功能、單一檢測對象向多功能和多變量檢測發展,也使傳感器由被動進行信號轉換向主動控制傳感器特性和主動進行信息處理發展,使傳感器由孤立的元器件向系統化、網絡化發展。當前,隨著測控系統自動化程度和復雜性的增加,需要獲取的信息也越來越多,不僅對于各種傳感器的精度、可靠性和響應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要求傳感器有標準輸出形式,以便和系統掛接。測控系統功能的多樣性更多地體現在傳感器方面。智能傳感器因其在功能、精度、可靠性上較普通傳感器有很大提高,已經成為傳感器研究開發的熱點。近年來,隨著傳感器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智能傳感器技術也發展很快。發展高性能的以硅材料為主的各種智能傳感器已成為必然。

                隨著大數據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對于智能傳感器的需求越來越多,國外許多公司不斷推出智能傳感器產品。例如,美國 Honeywell公司固態電子中心(SSEC)開發的PPT-1、PPT-2PPT-R型精密智能壓力傳感器具有數字補償、組態、控制、通訊的功能,綜合精度達到±0.05 %。具有RS232數字輸出,可直接與計算機的串行口相連聯網,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設定量程、零點和滿度輸出、壓力單位、報警輸出、量程壓縮等。國內許多單位也開始開發智能化傳感器。智能傳感器的發展方向是加速發展以半導體為中心的集成化技術,將傳感器和微處理器全部集成到同一硅片上,使敏感功能、邏輯功能和存儲功能在一個芯片上同時實現。作為傳感器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智能傳感器必將隨著傳感器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而得到迅速發展。

                在智能傳感器研發創新領域,美國、德國、日本走在世界前列,其中美國約有1300家生產和開發傳感器的廠家,100多個研究院所和院校。重視傳感器功能材料研究、重視傳感器技術開發、重視傳感器工藝研究是美國傳感器產業發展模式的顯著特點,例如美國霍尼威爾公司的固態傳感器發展中心每年用于設備投資就有5000萬美元。園區智能傳感器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應積極引進世界頂尖傳感器廠商,學習其發展模式。目前全球最大的傳感器廠商有美國的MEAS傳感器公司、STS公司、霍尼韋爾國際公司、凱勒公司、艾默生電氣公司、羅克韋爾自動化有限公司、Merit Sensor Systems公司,德國的Siemens、WIKA、EPCOS、First Sensor公司,日本的橫河電機公司、歐姆龍公司、富士電機集團、基恩士集團等,園區應與上述企業積極展開合作交流。

                2、射頻識別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簡稱RFID)技術是從九十年代興起的一項自動識別技術。它利用無線射頻方式進行非接觸雙向通信,以達到識別目的并交換數據。與磁卡、IC卡等接觸式識別技術不同,RFID系統的電子標簽和讀寫器之間無須物理接觸就可完成識別,因此它可實現多目標識別、運動目標識別,可在更廣泛的場合中應用。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RFID 產業的發展。目前,RFID 在金融、移動支付、城市公共事業、交通、醫療衛生、食品安全以及商品防偽領域都有應用開展。隨著國家專項資金的繼續支持,商務部、人民銀行、交通部、國家電網、衛生部、農業部等部委支持政策的持續出臺,RFID 應用試點項目進一步增多,是目前我國RFID 應用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特別是政府對金融IC 卡、金融社?、移動支付、城市公共事業卡、居民健康卡、電子護照、圖書館應用等行業重大應用項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強,推動了RFID規;瘧玫拈_啟。同時,由于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響,企業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需求增加,實施RFID 項目的驅動力增強。來自物流倉儲管理、資產管理、商品防偽、安防及出入控制等領域的企業自身需求產生的RFID項目進一步增多,有力推動了RFID 應用發展。

                在政府相關規劃、政策和項目的支持和資助下,各部委、各相關行業與地方在重點應用領域積極推進RFID 應用示范工程,金融服務、移動支付、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物流倉儲、醫療健康等RFID 相關重點應用項目數量明顯增加,范圍迅速擴大;圖書管應用、商品防偽、資產管理等企業市場需求亦開始升溫?傮w來看,RFID 應用發展勢頭良好。未來,在國家大力推動物聯網的良好政策環境下,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RFID 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深化,應用領域將進一步得到拓展。

                RFID產業領域,荷蘭、美國、德國走在世界前列,荷蘭恩智浦(NXP)公司、美國英頻杰(Impinj)公司、美國意聯(Alien Technology)公司、德國紐豹(muehlbauer)公司、德國妙莎(MELZER)公司、德國博威卡技術(Boewe Cardtec)公司等公司是全球業內頂尖公司,園區在布局引進相關的產業時應加強與上述公司的交流合作。

                (四) 招商地圖

                園區傳感器件重點產業招商名錄

                產業領域

                序號

                公司名稱

                智能傳感器

                1

                美國飛思卡爾公司

                2

                美國MEAS傳感器公司

                3

                美國STS公司

                4

                美國霍尼韋爾國際(Honeywell International)公司

                5

                美國凱勒(Keller America)公司

                6

                艾默生電氣(Emerson Electric)公司

                7

                美國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8

                美國Merit Sensor Systems公司

                9

                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

                10

                德國博世

                11

                德國WIKA

                12

                德國愛普科斯EPCOS

                13

                德國First Sensor

                14

                日本橫河電機公司

                15

                日本歐姆龍公司

                16

                日本富士電機集團

                17

                日本基恩士集團

                18

                深圳市信立科技有限公司

                19

                航天時代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20

                上海威爾泰工業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21

                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2

                蘇州固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3

                中航電測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24

                紫光國芯股份有限公司

                25

                河南漢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6

                江蘇通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27

                北京青鳥元芯微系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28

                北京廣微積電科技有限公司

                29

                西門子傳感器與通訊有限公司

                30

                廣州市西克傳感器有限公司

                31

                圖爾克(天津)傳感器有限公司

                32

                麥克傳感器股份有限公司

                33

                芯福傳感器技術有限公司

                34

                浙江南洋傳感器制造有限公司

                35

                上海矽?萍加邢薰

                36

                深迪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

                37

                湖南菲爾斯特傳感器有限公司

                38

                蘇州德坤傳感器有限公司

                39

                埃比電子傳感器(蘇州)有限公司

                40

                泰科思(深圳)傳感器有限公司

                41

                美捷特(廈門)傳感器件有限公司

                42

                MTS傳感器中國(MTS Sensors China)

                43

                巴魯夫傳感器(成都)有限公司

                44

                北京航宇時代傳感器有限公司

                45

                東莞大泉傳感器有限公司

                46

                威格勒傳感器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47

                揚州奧力威傳感器有限公司

                48

                上海瑞以森傳感器有限公司

                49

                上海尼賽拉傳感器有限公司

                50

                常州盛士達傳感器有限公司

                51

                武漢優斯特傳感器科技有限公司

                52

                西安微納傳感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53

                上海海華傳感器有限公司

                54

                江蘇德爾森傳感器科技有限公司

                55

                上海蘭寶傳感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6

                深圳華美澳通傳感器有限公司

                57

                深圳市科敏傳感器有限公司

                58

                德爾達傳感器(常州)有限公司

                59

                墨迪傳感器(天津)有限公司

                60

                億施客傳感器(上海)有限公司

                61

                蕪湖致通汽車電子有限公司

                62

                江蘇寧克傳感器科技有限公司

                63

                北京尤梯爾力與稱重傳感器有限公司

                64

                諾我傳感器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65

                蘇州明皜傳感科技有限公司

                66

                上海好光傳感器有限公司

                67

                西安森瑟斯傳感器有限責任公司

                68

                瑞電士(上海)傳感器有限公司

                69

                蚌埠天光傳感器有限公司

                70

                重慶天箭傳感器有限責任公司

                71

                北京國浩傳感器技術研究院

                72

                杭州賽加得傳感器有限公司

                73

                溫州卓瑞汽車傳感器有限公司

                74

                西安維安傳感器技術有限公司

                75

                昆山雙橋傳感器測控技術有限公司

                76

                江陰萬訊恩泰傳感器有限公司

                77

                上海感先汽車傳感器有限公司

                78

                常州市惠昌傳感器有限公司

                79

                上海米爾圣傳感器有限公司

                80

                天津市恒源傳感器技術有限公司

                81

                常州波速傳感器有限公司

                82

                無錫市海鷹傳感器公司

                83

                深圳市海王傳感器件有限公司

                84

                深圳市法思特傳感器有限公司

                85

                無錫市河埒傳感器有限公司

                86

                無錫中科傳感器網絡信息技術中心

                87

                莆田市鴻飛傳感器有限公司

                88

                河北美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89

                水木智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90

                無錫市納微電子有限公司

                91

                上海芯敏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

                92

                深圳市戴維萊傳感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93

                鄭州煒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94

                常州市科文傳感器材料有限公司

                95

                杭州科美特傳感器有限公司

                96

                成都雷奧風電傳感器有限公司

                97

                西安內導傳感器電子有限公司

                98

                福建省莆田市衡力傳感器有限公司

                99

                杭州南科汽車傳感器有限公司

                100

                上海蓋勒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101

                廣州通力傳感器廠

                102

                蚌埠傳感器系統工程有限公司

                103

                北京昆侖中大傳感器技術有限公司

                104

                溫州漢工汽車傳感器有限公司

                105

                上海云度傳感器有限公司

                106

                江蘇多維科技有限公司

                107

                上海振丹傳感器儀表廠

                108

                杭州奔歐汽車傳感器有限公司

                109

                上海博陸汽車傳感器有限公司

                110

                森爾(成都)氣體傳感器有限公司

                111

                武漢四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112

                寧波銘瑞傳感器有限公司

                113

                北京至感傳感器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114

                溫州市恒馳傳感器有限公司

                115

                襄樊美瑞汽車傳感器有限公司

                116

                深圳尚寶佳傳感器有限公司

                117

                上海浦成傳感器有限公司

                118

                歌爾聲學股份有限公司

                射頻識別無線傳感器

                1

                荷蘭恩智浦(NXP)公司

                2

                美國英頻杰(Impinj)公司

                3

                美國意聯(Alien Technology)公司

                4

                德國妙莎(MELZER)公司

                5

                德國博威卡技術(Boewe Cardtec)公司

                6

                深圳遠望谷

                7

                上海復旦微電子

                8

                深圳先施科技

                9

                北京航天金卡

                10

                北京同方智能卡

                11

                上海貝嶺

                12

                北京亞仕同方

                13

                江蘇瑞福智能

                14

                上海坤銳電子

                15

                凱泰科技

                16

                北京海達利

                17

                北京儀創科技

                18

                北京中創英泰

                19

                北京中航芯控

                20

                成都三零盛安

                21

                大連富天達

                22

                廣東龍泉科技

                23

                廣州倍思得

                24

                萊蕪杰訊電子

                25

                青島中科恒信

                26

                上?谱R通

                27

                上海銳帆

                28

                上海申博智能

                29

                上海生物電子

                30

                上海盛銳軟件

                31

                上海希碩

                32

                上海先達

                33

                上海秀派

                34

                深圳碧沙科技

                35

                深圳當代辰光

                36

                深圳當代通信

                37

                深圳華陽微電子

                38

                圳新力量

                39

                四川凱路威

                40

                廈門信達匯聰

                41

                北京德鑫泉

                42

                深圳立格

                二、 智能終端

                (一) 產業現狀

                近年來終端智能化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終端作為移動網絡末梢的傳統定位,移動智能終端轉變為互聯網業務的關鍵入口和主要創新平臺,已成為互聯網資源與環境交互資源的最重要樞紐,其操作系統和芯片更成為當今整個ICT 產業的戰略制高點。移動智能終端引發的顛覆性變革揭開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序幕,開啟了一個新的技術產業周期。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持續發展,其影響力將比肩收音機、電視和PC 端互聯網,成為人類歷史上第四個滲透廣泛、普及迅速、影響巨大、深入至人類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終端產品。

                智能終端包括具備開放操作系統、能夠靈活安裝和卸載各種應用程序和數字內容的終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Pad等信息化終端產品逐漸擴展到可穿戴設備、AR/VR等新型網絡化、智能化終端產品!盎ヂ摼W+”時代,智能終端源源不斷地向云端輸送豐富的用戶行為數據,基于對這些行為數據的精準分析,可以催生新的產品和服務,并形成新的生態系統。

                園區智能終端產業要與鹽城相關產業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20159月份鹽城高新區與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啟動智能終端產業園項目建設,側重引進培育智能手機相關產業的發展。但隨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結合,產生的泛智能終端將會擁有蓬勃的發展動力,可穿戴設備、AR/VR等將成為智能終端產業在智能手機之后的成長主動力。大數據產業園智能終端產業將圍繞可穿戴設備、AR/VR等行業前沿進行布局,帶動和引領行業的發展,與鹽城其他相關產業形成錯位發展和優勢互補,延伸泛智能終端產業鏈條,打造鹽城特色和優勢產業。

                (二) 發展目標

                在園區規劃期間,完成智能終端產業布局規劃,建設規模、功能定位、產業配套趕超蘇北、安徽、山東等地同類園區,成為智能終端企業轉移的首選之地。率先在重點產業上招商引資,并在關鍵項目上實現突破和投產,形成產業基礎。

                2020年,力爭實現產業投入15億元,引進龍頭企業5家,創新型企業50家,實現產業規模180億元,引進領軍型人才5名,專業人才600名,大學生1000名,形成智能終端產業生態。依托鹽城相關產業基礎,園區智能終端產業以可穿戴設備、AR、VR為重點發展對象,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依托于園區大數據相關產業基礎,與國際前沿智能終端研發中心合作設計智能終端應用方案,加快市場導入速度。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跟蹤和研究新型智能終端。建成華東地區智能終端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三) 關鍵項目

                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結合在一起產生的泛智能終端將會擁有蓬勃的發展動力,當前泛智能終端還無法達到智能手機終端這樣的成熟度和規模,但是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纱┐髟O備(Wearables)、AR/VR等將成為終端產業在智能手機之后的成長主動力。

                1、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由于開啟了電子設備新的產品形態而被稱為新一代智能終端,市場空間巨大。從產品類型而言,目前比較普遍的可穿戴設備主要有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如AppleWatch、GoogleGlass、Geak手表,咕咚手環、小米手環等,除此之外/..,還有智能鞋子等,功能主要集中在游戲娛樂、信息交互、運動健康醫療等領域。

                IDC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7810萬部,同比增長171.6%。北美、西歐和日韓等發達市場占全球市場份額為65%,而中國無論從人口基礎還是購買力看,市場潛在容量巨大,成為各大廠商布局的焦點,占全球份額2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智能可穿戴市場規模為125.8億元,增速達471.8%,預計2016年市場規模將接近200億元。

                可穿戴設備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并不僅僅是電子設備的銷售,而是一個正在演進形成中的由可穿戴設備、傳感器技術、云計算等共同組成的新興商業生態系統:傳感器技術將可穿戴設備收集的數據上傳云端,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后臺,一方面為用戶提供遠程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對用戶信息的精準分析,可以開發出更有市場針對性的產品或服務。

                在可穿戴設備產業領域,2015年可穿戴設備全球五大廠商市場份額達65.5%,其中,美國的Fitbit和蘋果公司全年出貨量合計達3260萬部,全球市場份額為30%;臺灣 Garmin全年出貨量為330萬部,市場份額為4.2%;三星全年出貨量為310萬部,市場份額為4.0%;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全年出貨量達1200萬部,市場份額為15.4%,僅次于Fitbit。園區在構建可穿戴設備產業鏈時應重點關注引進上述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共建研發中心和開展合作交流。

                2、VR/AR類設備

                VR類設備:即虛擬現實類設備,是指采用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高科技手段生成一種虛擬環境,用戶借助特殊的輸入/輸出設備,與虛擬世界中的物體進行自然的交互,從而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獲得與真實世界相同的感受。

                AR類設備:即增強現實類設備,借助計算機圖形技術和可視化技術產生物理世界中不存在的虛擬對象,并將虛擬對象準確“放置”在物理世界中,呈現給用戶一個感知效果更豐富的新環境。

                VR/AR行業覆蓋了硬件、系統、平臺、開發工具、應用以及消費內容等諸多方面。作為一個還未成熟的產業,VR/AR行業的產業鏈還比較單薄,參與廠商(尤其是內容提供方)比較少,投入力度不是太大。核心內容生產工具面臨較大的研發制作瓶頸,如360°全景拍攝相機,市面上的產品屈指可數。

                盡管目前VR/AR行業都處于起步階段,但整個市場未來增長潛力巨大:根據Digi Capital預測至2020年,全球ARVR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BI Intelligence的統計,2020僅年頭戴式VR硬件市場規模將達到28億美元,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0%。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國內VR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雖然2015 年僅為15.4 億元,但預計2016 年將達到56.6億元,2020 年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550 億元。虛擬現實產業鏈初具規模,產業鏈各個環節均有企業布局,產業配套也已經基本完成,將有力地支持虛擬現實行業進入快車道。虛擬現實有望替代智能手機成為下一個人機交互入口,市場潛力無可估量,目前硬件銷售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隨著下游內容開發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成熟,其盈利模式將逐漸多樣化,未來盈利空間大。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率先布局VR/AR市場,將具有極大市場先發優勢。目前,大部分國際廠商及其產品尚未布局中國市場,且隨著VR/AR技術逐步走向成熟,VR/AR硬件生產將實現規;,有望成為消費電子市場新的消費點和增長點。

                (四) 招商地圖

                園區智能終端重點產業招商名錄

                產業領域

                序號

                公司名稱

                可穿戴設備

                1

                Fitbit

                2

                蘋果

                3

                小米

                4

                三星

                5

                Garmin

                6

                摩托羅拉

                7

                華為

                8

                奇虎360

                9

                谷歌

                10

                百度

                11

                廣東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12

                廣東樂心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13

                上海果殼電子有限公司

                14

                北京佳明航電科技有限公司

                15

                成都樂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AR/VR

                1

                HTC Vive

                2

                HoloLens

                3

                Sensic’s OSVR

                4

                APX Labs’Skylight

                5

                Marxent

                6

                Oculus

                7

                大朋VR

                8

                蟻視科技

                9

                北京維阿時代科技有限公司

                10

                暴風魔鏡

                11

                嵐峰創視

                12

                深圳市經偉度科技有限公司

                13

                焰火工坊

                14

                Car+

                15

                愷英網絡

                16

                觸控天娛

                17

                阿里巴巴VR實驗室

                18

                百度VR視頻

                19

                盛大網絡

                20

                樂視

                21

                清顯科技

                22

                深圳小宅科技有限公司

                23

                珠海真幻科技有限公司

                24

                深圳市聚眾創科技有限公司

                25

                樂侶數碼公司

                26

                北京七鑫易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27

                上海大相科技有限公司

                28

                天津極睿軟件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29

                上海樂相科技有限公司

                30

                北京維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三、 智能設備

                (一) 產業現狀

                智能設備是傳統電氣設備與計算機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控制理論、傳感器技術、網絡通信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等相結合的產物,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預的情況下,能夠按預期的目標實現測量、操縱等信息處理和過程控制,以實現工業自動化為主要目的。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機械設備制造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雖然我國已經成為機械設備制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因此,為改變現狀,我國機械設備制造業必須通過產業升級,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高端產品國產化、出口產品高附加值化,大力發展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由傳統加工制造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

                智能設備是一種集機械系統、運動系統、電氣控制系統、傳感器系統、信息管理系統等多種技術于一體,能夠減少生產過程對人力勞動的依賴,顯著提高生產精度、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的設備,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工程機械制造、醫療器械制造、倉儲物流等多個領域。智能設備制造業是為一國工業生產體系和國民經濟各行業直接提供技術設備的戰略性產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技術資金密集的特征,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自動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智能設備制造業發展迅速。

                鹽城發展智能設備產業具有極大的必要性和良好的發展空間。鹽城市2015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鹽城2014年規模以上汽車制造企業有125家、通用設備制造企業421家、專用設備制造企業226家,工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工業自動化需求旺盛,基于本土產業規模和傳統產業的改革升級,鹽城智能機械設備發展空間巨大。

                (二) 發展目標

                在園區規劃期間,完成智能設備產業布局規劃,建設規模、功能定位、產業配套趕超蘇北、安徽、山東等地同類園區,成為智能設備制造企業轉移的首選之地。率先在重點產業上招商引資,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業投入15億元,引進龍頭企業6家,創新型企業60家,實現產業規模200億元,引進領軍型人才6名,專業人才750名,大學生1100名,形成智能設備產業生態。依托地方相關產業基礎,園區智能設備產業以汽車制造、汽車零部件制造、通用設備制造、專業設備制造等為重點發展領域,以智能汽車及零配件、智能器械為重點對象,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和產品,加強制造工藝和新型智能設備的開發,加速智能設備產業化和市場導入速度,使主導產品達到和接近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與大學、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研發中心合作,建成華東地區智能設備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三) 關鍵項目

                目前,智能設備制造在汽車電子和工業制造領域應用最廣,《中國制造2025》綱領指出通過“三步走”實現我國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智能汽車及零配件和智能機械無疑是我國制造業改革的重點領域之一。園區集中資源將智能汽車及零配件、智能機械作為智能設備產業的關鍵項目,將為整個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1、智能汽車及零配件

                近年來,汽車行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汽車不再僅作為一種基本的交通工具,伴隨著“中國制造2025”中關于汽車智能化的戰略部署、主力消費群體年齡結構的變化,人們對于汽車的訴求和定義更為寬廣,互動互聯、智能便捷這些演變成新時代下汽車的標簽,汽車4.0 智能化時代已然來臨。

                智能汽車是指搭載了先進的傳感系統、控制系統、決策系統、車聯網平臺,通過通信網絡技術實現V2V、V2I、V2X等的全方位網絡連接,具備信息共享、環境感知、智能決策、自主控制功能等的新一代汽車。其本質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系統,它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 術,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綜合體。目前對智能汽車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以及提供優良的人車交互界面。近年來,智能汽車己經成為世界車輛 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和汽車工業增長的新動力,很多發達國家都將其納入到各自重點發展的智能交通系統當中。

                目前全球智能汽車及零配件產業市場規模已突破300億元,美、德、日等智能汽車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各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谷歌、沃爾沃、博世等部分技術領先企業的智能汽車已開始路測。鹽城大數據產業園進軍智能汽車行業的主要方式是:重在依托原有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以車載智能產品、無人駕駛、車聯網生態系統構建(起步于戰略合作階段,后續產品陸續落地)三大方向為主要內容,通過與悅達起亞等地方車企和知名大型車企的合作,帶動智能汽車整車、零配件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積極推進汽車的智能化進程。

                2、智能機械

                智能機械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軟件應用開發等先進制造技術于一體,具備精細制造、精細加工以及柔性生產等技術特點,是繼動力機械、計算機之后,出現的全面延伸人的體力和智力的新一代生產工具,是實現生產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以及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中國制造2025》綱領指出通過“三步走”實現我國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智能機械無疑是我國制造業改革的重點領域之一。伴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推力、人口造成未來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拉力、政府政策扶持的催化力,我國智能機械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存在龐大的缺口,未來市場空間巨大,這將為我國集中資源,發展智能機械產業提供強勁動力。

                生產自動化的進一步發展是柔性化,智能機械是機電一體化、數字化設備,可隨其工作環境變化的需要而再編程,適用于柔性、靈活度和精準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電子、醫藥、精密儀器等行業,滿足更多工業生產中的操作需要。智能機械設備優于傳統工業生產,通過對過程實施檢測、控制、優化、調度、管理和決策,實現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是工業自動化水平的最高體現,在未來必將代替廣泛的傳統工業生產,智能機械制造將成行業主要趨勢。

                在智能機械研發創新領域,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紛紛步入工業4.0,比如德國西門子、瑞士ABB、法國施耐德、美國艾默生、美國羅克韋爾、美國通用電氣、日本橫河、日本三菱、日本富士等知名企業工業自動化與智能化的佼佼者,園區在推進智能機械產業發展的同時,應與上述企業積極展開合作交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核心設備,加速園區智能設備的發展。

                (四) 招商地圖

                園區智能設備重點產業招商名錄

                產業領域

                細分領域

                序號

                公司名稱

                智能汽車及零配件

                智能汽車整車

                1

                谷歌

                2

                沃爾沃

                3

                博世

                4

                特斯拉

                5

                蘋果

                6

                通用

                7

                寶馬

                8

                日產

                9

                豐田

                10

                上汽

                11

                江淮

                12

                東風

                13

                一汽

                14

                長安

                15

                北汽

                16

                長城

                17

                海馬

                智能汽車零配件

                18

                哈曼

                19

                大陸

                20

                通用

                21

                德爾福

                22

                英特爾

                23

                偉世通

                24

                日本電裝

                25

                李爾公司

                26

                天合汽車

                27

                德納

                28

                曼格納國際

                29

                法雷奧

                30

                愛信精機

                31

                日本失崎

                32

                賽勝布德汽車

                33

                曼內斯曼汽車

                34

                杜邦公司

                35

                佛吉亞公司

                36

                采埃孚

                37

                阿文美馳

                38

                歐菲光

                39

                蘇州智華

                40

                同致電子

                41

                偉創力

                42

                杭州智波

                43

                華達科捷

                44

                北京興科迪

                45

                百度地圖

                33

                凱立德

                34

                MiNIeye

                35

                馭勢科技

                智能機械

                 

                1

                德國西門子

                 

                2

                瑞士ABB

                 

                3

                美國艾默生

                 

                4

                美國羅克韋爾

                 

                5

                法國施耐德

                 

                6

                日本橫河

                 

                7

                日本三菱

                 

                8

                美國通用電氣

                 

                9

                美國丹納赫

                 

                10

                美國霍尼韋爾

                 

                11

                意大利優特GNUTTI

                 

                12

                意大利BTB TRANSFER

                 

                13

                意大利保富利

                 

                14

                意大利薩拉SALA公司

                 

                15

                意大利波塔Porta

                 

                16

                ABB(中國)有限公司

                 

                17

                包米勒(上海)自動化設備貿易有限公司

                 

                18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

                 

                19

                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

                 

                20

                納安斐電子(上海)有限公司

                 

                21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

                 

                22

                富士電機(中國)有限公司

                 

                23

                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

                 

                24

                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

                 

                25

                上海安浦鳴志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26

                深圳市合信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27

                沈陽力拓自動化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28

                浩納爾(天津)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29

                廣州菱科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30

                上海瓦科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31

                大連亨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32

                上海力盟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33

                深圳市顯控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34

                深圳市研控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35

                上海經一木匯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36

                廣州艾可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37

                上海潤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38

                成都樂創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39

                上海奧昌自動化控制設備有限公司

                 

                40

                北京星科嘉銳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41

                儒拉瑪特自動化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42

                樂星邁克彼恩自動化科技(無錫)有限公司

                 

                43

                上海霖研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44

                上海方德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45

                上海索能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

                 

                46

                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

                 

                47

                深圳市歐辰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

                 

                48

                伊斯拉視像設備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49

                納博特斯克(上海)傳動設備商貿有限公司

                 

                50

                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51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52

                易控自動化設備(昆山)商貿有限公司

                 

                53

                上海速美達自動化有限公司

                 

                54

                深圳市億維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四、 人工智能

                (一) 產業現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指研究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主要包括計算機實現智能的原理、制造類似于人腦智能的計算機,使計算機能實現目前必須借助人類智慧才能實現的任務。狹義人工智能是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技術進行研發及拓展應用的產業。廣義人工智能是指包括計算、數據資源、人工智能算法和計算研究、應用構建在內的產業。人工智能是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被稱為二十世紀世界三大尖端技術之一(空間技術、能源技術、人工智能),也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

                 

                 

                 

                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融合,將帶來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將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嵌入”裝備中,實現裝備的性能提升和“智能”。自動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裝備的重要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裝備能根據用戶要求完成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并對制造對象和制造環境具有高度適應性,實現制造過程的優化。所以,自動化與智能化并舉,以智能化為主要方向,進而向人工智能發展,是園區智能裝備制造的產業生態戰略。

                鹽城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企業46家,工業總產值達82億元,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制造企業24家,工業總產值超過19億元,具有一定的信息產業基礎和工業制造基礎,適合發展以機器人和無人機為重點的人工智能產業。此外,鹽城還是農業大市,在全國首創聯耕聯種新型模式,2014年現代高效農業面積已達750萬畝,建成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20余家,農業總產值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雙超千億規模,呈現出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新格局。園區無人機產業可結合地方基礎,重點發展農業、環境保護、搜救與救援、能源基礎設施等專業領域應用的無人機及其相關攝像系統,促進鹽城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 發展目標

                在園區規劃期間,完成人工智能產業布局規劃,率先在重點產業上招商引資,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業投入10億元,引進龍頭企業2家,創新型企業20家,實現產業規模120億元,引進領軍型人才2名,專業人才250名,大學生400名,形成基礎堅實、創新活躍、開放協作、綠色安全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依托地方相關產業基礎,園區人工智能產業以新型工業設備制造、現代農業設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等為重點發展領域,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機為重點對象,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和產品,加強制造工藝和新型人工智能的開發,突破基礎核心技術,總體技術和產業發展與國際同步,應用及系統級技術局部領先,與大學、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研發中心合作,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

                (三) 關鍵項目

                1、機器人

                機器人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經歷了示教再現型機器人和感覺性機器人之后,現在進入了智能機器人時代。

                按照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分類,機器人一般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業并服務于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主要包括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

                2015 年我國產機器人產值規模達到16.4 億元,產值增速達55%。其中,工業機器人銷量為7.5 萬臺,同比增長23.7%,增速較2014 年同期略有放緩。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2020、2025 2030 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的目標,分別是15 萬臺、26 萬臺和40 萬臺,增長前景誘人。根據《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2020年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中投顧問研究中心預計,未來10 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將達6000 億元人民幣。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應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感知與識別、機構與驅動、控制與交互等方面開展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在工業機器人方面,向人機協同方向發展,重點突破高性能工業機器人工業設計、運動控制、精確參數辨識補償、協同作業與調度、示教/編程等關鍵技術;在服務機器人方面,向機器人深度學習、人機交互方向發展,重點突破人機協同與安全、產品創意與性能優化設計、模塊化/標準化體系結構設計、信息技術融合、影像定位與導航、生肌電感知與融合等關鍵技術。

                園區在自身建設機器人產業的同時,還應與同類產業園區進行技術交流和項目合作,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區,是機器人產業園集聚之地。江蘇省有昆山、張家港、南京、常州及徐州5座城市正在建設機器人產業園;廣東省有4座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其中2座位于深圳,順德和東莞各有1座,而廣州和中山兩地亦有籌建的機器人產業園。

                2、無人機

                “無人機”的全稱是“無人駕駛飛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簡稱 UAV),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從下游用途來看,無人機分為軍用與民用兩類。其中,軍用無人機價值最高,但應用于軍工領域,市場化程度低。隨著無人機技術成本下降,民用無人機市場培育成熟,目前正呈現較為強勁的發展態勢。

                民用無人機分為工業級與消費級兩種。工業級無人機應用在農林植保、影視航拍、電力巡檢、測繪等領域有眾多應用,成像設備的結合拓寬了無人機的應用場景,消費級無人機在個人航拍、娛樂等領域有較多應用。CEA預測,2015年全球消費無人機銷售額達到1.3億美元,2014-2020年市場復合增長率高達110%,預計2020年全球無人機市場總值是12.7億美元。艾瑞咨詢預計到2025年,國內無人機航拍市場規模約為300億,農林植保約為200億,安防市場約為150億,電力巡檢約為50億,民用總規模將達750億。

                從政策角度考慮,工業級無人機技術程度更加成熟,且能幫助政府等部門從事作業,因此預計更容易獲得政策認可。同時,消費級無人機發展潛力也不容忽視。近年來,隨著飛行控制芯片的小型化和成本的大幅下降,消費機無人機逐漸興起,并有快速爆發步入紅海之勢,未來前景看好。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從事無人機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單位已經達到400余家,我國的民用無人機,尤其是消費級無人機已走在世界前列。深圳是我國無人機企業聚集地,在“2016年中國無人機產業二十強”榜單中深圳企業包括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一電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艾特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九星智能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華越無人機技術有限公司、深圳科衛泰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哈瓦國際航空技術(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天鷹兄弟無人機科技創新有限公司、深圳市鼎創旭飛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智航無人機有限公司、深圳市智璟科技有限公司、普宙飛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全球鷹(深圳)無人機有限公司、深圳飛豹航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彩虹鷹無人機研究院有限公司。從深圳出口的民用消費級無人機,已占全國出口無人機總量的99.9%。園區在打造無人機產業時應積極與深圳深度合作,積極引進深圳行無人機知名企業進駐園區。

                (四) 招商地圖

                園區人工智能重點產業招商名錄

                產業領域

                細分領域

                序號

                公司名稱

                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

                1

                ABB集團ABB Group

                2

                史陶比爾Stauli

                3

                庫卡Kuka

                4

                德國CLOOS

                5

                德國百格拉

                6

                德國斯圖加機器人

                7

                意太利hanbs

                8

                意大利COMAU

                9

                德國徠斯機器人

                10

                英國AutoTechRobotics

                11

                柯馬Comau

                12

                徠斯機器人Reis Robotics

                13

                愛德普技術Adept Technology

                14

                American Robot

                15

                佰特國際Baxter International

                16

                ST機器人ST Robotics

                17

                發那科Fanuc

                18

                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

                19

                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20

                歐地希OTC Daihen

                21

                不二越Nachi Fujikoshi

                22

                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

                23

                現代威亞Hyundai Wia

                24

                羅普伺達Robostar

                25

                東部機器人DongbuRobot

                26

                斗星機器人Doosungrobot

                27

                阿爾帕機器人AlphaRobotics

                28

                中國新松機器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29

                航天賽能機器人事業部

                30

                首鋼莫托曼機器人有限公司

                31

                沈陽新松機器人Siasun

                32

                和椿科技Aurotek Corp

                33

                均勝電子Joyson Electronics

                34

                埃夫特智能裝備AnHui Effort

                35

                哈爾濱博實自動化Harbin Boshi Automation

                36

                中日合資安川首鋼機器人

                37

                山東魯能智能技術

                38

                常州銘賽機器人科技

                39

                庫卡自動化設備(上海)

                40

                上海abb工程

                41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2

                多伺電子機械技術(上海)

                43

                廣東伯朗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44

                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45

                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

                46

                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

                47

                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48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49

                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50

                盟立自動化科技(上海)

                51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

                52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機器人

                53

                3DRobotics

                54

                Aethon

                55

                谷歌

                56

                亞馬遜

                57

                AutonomousSolutionsASI

                58

                CANVASTechnology

                59

                CarbonRobotics

                60

                ClearpathRobotics

                61

                Cyberdyne

                62

                Delphi Automotive

                63

                Ekso Bionics

                64

                Energid Technologies

                65

                Fetch Robotics

                66

                IAM Robotics

                67

                Intuitive Surgical

                68

                Knightscope

                69

                Locus Robotics

                70

                Open Bionics

                71

                ReWalk Robotics

                72

                Savioke

                73

                Seegrid

                74

                Titan Medical

                75

                Vecna Technologies

                76

                Verb Surgical

                77

                VEX Robotics

                78

                樂高(LEGO)公司

                79

                General Robotics

                80

                慧魚(FISCHER)集團

                81

                美國直覺外科公司

                82

                英國Mike Topping公司

                83

                日本NEC公司

                84

                Knightscope

                85

                軟銀機器人

                86

                再思機器人

                87

                Savioke

                88

                艾羅伯特irobot

                89

                三星機器人

                90

                豐田機器人

                91

                Jibo

                92

                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93

                富士康科技集團

                94

                上海未來伙伴機器人有限公司

                95

                北京市通用依耐特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96

                南京紫光科教儀器有限公司

                97

                廣州中鳴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98

                教育部微創醫療器械工程研究中心

                無人機

                 

                1

                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2

                深圳一電科技有限公司

                 

                3

                國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4

                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5

                深圳市艾特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

                深圳九星智能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7

                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8

                佛山安爾康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9

                深圳華越無人機技術有限公司

                 

                10

                深圳科衛泰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11

                廣州極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12

                北方天途航空技術發展(北京)有限公司